家乡的元宵节,是在正月十四过的,叫“十四夜”。与其他许多地方不同,家乡人的元宵节不是吃汤圆,而是吃糟羹。这一习俗,据说与戚继光有关。当年,戚继光在临海抗击倭寇,正月十四日时,戚家军被倭寇追至老家附近的一个山洞。得知此事的村民们纷纷捐赠食材,如猪肉、面粉、青菜、萝卜等,共同烹制成一锅大杂烩招待。这一大杂烩,就是后来的糟羹。正是有了村民们的鼎力支持,戚家军才度过了难关,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了纪念戚继光的英勇事迹,老家人便将元宵节的时间,改为了正月十四,并保留了吃糟羹的习俗。
在“十四夜”吃过糟羹后,村里的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奔向竹林,寻找最高最粗的竹子,边唱着“摇竹盲、摇竹盲,今年是你长,明年与你一样长”的歌谣,边欢快地摇动着竹子。尽管天气依然寒冷,但孩子们却都摇得满头大汗,乐此不疲。这一习俗,不仅寄托了孩子们快快长大的美好愿望,也成了老家元宵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比其他地方的元宵节活动,如闹花灯、猜灯谜等,老家则显得相对简朴。这或许与当地的贫困和闭塞有关。然而,偶尔也会有跳八仙桌舞狮子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四四方方的八仙桌子,叠成四五层的高台,由八人分别扮演八仙进行舞狮表演,类似于杂技。这一活动,现在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老家文化的一张名片。在我小时候,父亲曾带我去邻近的村庄观看过这一精彩的表演。
元宵节之后是过“二月二”。二月二被称为“龙抬头”的日子,也是家乡春节结束的标志。男孩们会选择在这一天理发,寓意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成为栋梁之材。我对这一天也格外重视,却不是因为理发,而是因母亲会准备丰盛的饭菜和馒头,全家美餐一顿,作为春节的收尾。
清明节主题与多数地区相仿,但除祭奠先祖外,还要祭请上苍、土地等神灵,家家户户皆不例外。母亲几天前开始便忙着摘麦秆草、折叠纸元宝。及至清明日,更是精心准备各式佳肴,用以祭祀。在坟前祭拜时,大人们常会给孩子们分发青饼、海蛳等食品,寓意孩子们吃了能耳聪目明,健康成长。
清明节后的其他节日,虽各有其独特的对象和主题,但均融入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如端午节纪念屈原,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门口挂艾草、菖蒲。而在此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习俗——给丈母娘送鸭子和芋头,尤其是新婚女婿,更是不可或缺。再如中元节,老家人称之为七月半,其重点在于祭鬼。儿时记忆中,村里人常成群结队前往永安溪边祭拜,随后点燃纸灯笼中的蜡烛,放入溪中漂流。问及缘由,大人们总会提及往昔洪水肆虐、村民溺亡的悲惨往事。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到毛主席《送瘟神》诗中的意境——“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而中秋节,在老家则是八月十六过,称之为“八月十六”。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一个说法,亦与抗倭英雄戚继光相关。相传当年戚继光率军于中秋之夜大败倭寇,次日军民同庆,补过中秋。为纪念这一胜利,遂有此习俗。在众多传说中,我最为认同此说,因戚继光确曾在老家一带频繁活动,留下诸多传说与遗迹。我家附近的永安溪边,便曾有一座纪念戚继光的太尉殿,镇上亦有戚公祠,至今保存完好。至于重阳节,老家人称之为“重阳九”,习俗亦别具一格。他们不饮菊花酒、不食重阳糕,而是在家门前竖立一根竹子,寓意人生岁月如竹节般步步高升。
节日繁多,菜式多样,长此以往,孕育了众多美食。近几年来,临海文旅业在外界声名鹊起,除了江南长城、紫阳老街等名胜之外,美食亦成为一大亮点。临海美食,山珍海味俱全,品种繁多,口味绝佳,其中不乏源自我老家的特色佳肴,如豆腐、馒头、麦油脂、食饼筒、麦虾、面皮、扁食、菜羹等。
在众多节日中,春节是最为隆重的。在家乡人心中,似乎整年的辛勤劳作,皆是为了春节的到来。平日里节衣缩食,只为春节能穿上新衣,品尝佳肴。家中饲养的鸡鸭猪羊,需待到春节方能宰杀享用,谓之过年鸡、过年鸭、过年猪。农历十二月伊始,家家户户便忙于春节的准备:捣麻糍、做年糕、蒸馒头、制豆腐……一切均作提前准备;全家人的新衣新鞋,亦需及早制作;荔枝、桂圆、糖果等年货,也要一一备齐。记忆中,母亲自上半年起,就开始一针一线地缝制布鞋底,为全家人准备新鞋。十二月临近,便请裁缝师傅上门为家人量身定做新衣。随后,是制作麻糍、年糕、馒头、豆腐等节日食品,全家人忙碌至除夕方得停歇。
相较于其他节日,春节的习俗更为讲究。农历腊月二十八,需举行谢年仪式,供奉猪头、鸡鸭等物,感谢天地神灵一年来的庇佑;腊月二十九,则请老太公(即祖先)享用供品,感激他们一年来对后人的守护;除夕,全家人团聚一堂吃年夜饭。这顿饭是一年中最丰盛、最美味的佳肴汇聚。大年初一过后,便开始走亲访友拜年贺岁,老家人叫拜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家的这些节庆习俗逐渐淡化。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很多人家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节日的传统仪式。祭祀、拜岁等重要的传统礼仪已被逐渐忽视和遗忘。春节过年时,原本大人领着小孩前呼后拥走亲访友的风景早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亲朋好友在饭店里吃餐年夜饭的简单聚会。
我是看着这些传统节日习俗一年一年淡化下去的,常情不自禁心生忧虑。如此下去,人们对大自然及先辈的敬畏之情是否还能保持?亲朋好友间的亲情是否还能得到很好地维系?而那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节日习俗文化,是否还能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