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慕“最该铭记的人”

陈飞鹏

这是一个举国同悲的日子,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2021年5月22日,99岁的“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和91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相继辞世,引发亿万人哀恸追悼。“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两位院士品行高洁、以身许国,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脊梁,他们的贡献和事迹永远铭刻在共和国史册上。“双星”陨落,引发了一次集体致敬,也抛出了一个时代追问——当我们缅怀英雄的时候,我们该铭记什么?

当天,恰好是全国科技活动周开幕日,上海举办了一场“红毯秀”,老中青20多位科学家走上百米红毯。诚然,科学家是不太习惯“聚光灯”的一群人,但一个崇尚科学、矢志创新、健康向上的社会,有理由让他们站到聚光灯下,让人们认识这些科学界“大咖”,以及更多默默付出的科研人才,让人们知道他们是用怎样的努力来探索未知、以身许国。也正因此,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愿意将充满笑容的红毯和充满哀伤的送行放在一起谈论——尽管两者基调大相径庭,个中传递的意义却是相通,提醒我们谁是值得崇敬和铭记的人。

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让人们遗忘了太多东西,宝贵且重要。以至于,当我们问下一代最想成为什么时,听到的回答不再是科学家、宇航员等,而是网红、主播、明星之类。这是时代之悲,于是乎,“科学家为何不如明星出名吃香”这样的争议重回舆论场。其实,讨论“谁比谁更出名、更吃香”并不重要,“认识流量明星,不认识科学家”,也不算大问题,但如果“眼里只有流量和物欲,不在乎科学”,那就出大问题了。

网络上有个段子,网友借袁隆平的名义编了一句玩笑话“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让你们吃得太饱了”,还做成了表情包,流传甚广。“伪托”名人讲话不提倡,但其对某种“吃饱了没事干”现象的讽刺,却发人深省。前段时间,一档知名选秀节目“翻车”,起因是某些疯狂粉丝为了给“爱豆”投票,而投票的一项重要通道就是购买冠名商的牛奶,导致粉丝买了很多牛奶喝不掉,只能倾倒河中,这种只在历史课本里出现的画面竟然照进现实,令人啼笑皆非却又痛心可悲。一个社会,物欲化、娱乐化不可避免,但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就该想想我们所谓的“追星”意义何在?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亿万人的生活福祉。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既是心怀国之大者的“科学灯塔”,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引领者,理应成为“顶流”,世人“追星”的对象。

科学家未必在乎“流量”,但一定在乎人们认不认识科学,能否以真正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一个人的力量终有穷尽时,科学事业却要有前赴后继的接棒者。尊重科学、崇尚科学、遵循科学规律的精神,值得全民拥有,值得在社会的角角落落生根发芽。诚如是,当我们追“星”时,眼里不再只有“流量”;当我们问下一代最想成为什么时,听到的回答不再扼腕痛惜;当我们受困物欲时,心中还有一束光——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理性之光、科学之光。

没有比科学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科学更高远的未来。科学家,一个看似与普通人相距甚远的职业,但其背后的科研成果真真切切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今天,无论是为逝去的“国士”送行,还是为依旧奋斗的科学家们喝彩,都是为了铭记这些“最该铭记的人”。他们,才是我们孜孜不倦、矢志不渝追慕的“星”。而“追星”的正确方式,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像“袁隆平和吴孟超们”那样求真务实、心怀社稷、拼搏探索的人。

2021-05-24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3645.html 1 3 追慕“最该铭记的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