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佳丽
“我家孩子特别喜欢买盲盒,不给买就闹。”住在椒江白云街道的陆女士说,“盲盒产品太多了,便宜点的一支盲盒笔要七八元,贵的一个盲盒玩具要五六十元。”
火热的“儿童经济”,刺激着越来越敏感的“儿童消费”。无论是大火的盲盒消费,还是频频上新闻的游戏充值、追星消费,抑或是购买奢侈品……如今,消费市场大力挺进儿童领域,给家长带来焦虑的同时,对尚未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孩子,也带来降维式冲击。可以说,一方面是无孔不入的消费主义盛行,另一方面,现在孩子的可支配金钱更多,尤其是电子支付,让孩子获得金钱的方式变得更容易。
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成了家长的一门必修课。
“孩子不理性消费的共性,第一个便是攀比心理。一些孩子希望在群体中获得话语权,便通过一些新潮、可攀比性的东西彰显自己的价值,包括一些家长的出发点也是如此。第二个便是心理问题。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得到心理满足,于是通过游戏、玩具这些能够获得短时快乐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第三个是压力问题。现在的孩子普遍压力很大,每天的学习安排得很满,他们能够用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时间和东西比较少,所以孩子就会去追星、看直播打赏等,实际是转移焦虑的一个行为。”黄小灵分析。黄小灵是一所学校的高级教师,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A证教师,还是台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曾做过几百场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和报告。
儿童盲目消费的根源在于家庭。黄小灵认为,无论孩子是沉迷追星,还是手机上瘾被诱导消费,最主要的问题是孩子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榜样力量,特别是父母的正能量引导比较少,需要寻找新的心理依托,另一方面是孩子缺少充足的存在感和满足感,需要用消费行为来替补实现。
黄小灵曾接待过一位家长,他的孩子是初二学生,厌学,学习成绩不佳,但是外表比较俊朗,孩子也比较关注自己的形象,希望通过打扮自己,获得在朋友圈子中的存在感。于是,他先后买了40多双名牌鞋,钱不够就向父母要,如果父母不给买,就威胁不去读书。黄小灵说,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和外界力量给予沟通和正确引导。
培养孩子的消费观,不仅要关注大龄孩子,许多家长开始重视从小培养,“我有去上少儿财商课,不同年龄段的小孩,对消费心理需求不同,所以在不同阶段,我给小朋友的零花钱不一样。例如一二年级的孩子20元以内,三四年级50元左右,到了五六年级最多不要超过100元。”欣欣妈分享道。
面对孩子的不理性消费,黄小灵建议,第一,家长要做出好榜样,孩子金钱的来源是家长,家长如果大手大脚,孩子也会耳濡目染;第二,教会孩子适当的理财观,每年拿到压岁钱,帮助孩子列清单,计划怎么用,减少盲目行为;第三,避免冲动消费,在孩子心理构建消费意识,消费前要评价哪些东西是必需的,哪些是可以缓买的,哪些是可以不买的,还有哪些东西是独立购买的,哪些东西超过金额需要商量着买的;第四,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减少炫富、攀比、追求名牌的行为,引导孩子追求真善美,提升孩子精神上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