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里品月饼

项 伟 (流浪在杜桥街头的人间客)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和家人围坐于月下花前,品香茗、赏秋月、吃月饼,应是国人过中秋节的标配,咱也不能例外。赏月品饼之余,不由得好奇心起,古人过中秋节也吃月饼么?于是就着月光,伴着书香,翻阅有关月饼的诗文典故,与千百年前的古人隔空对话,竟也别有一番滋味!

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传统糕点,作为中秋节最应景的小吃,相传是源于古代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在国内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商时期,在民间就流传着一种据说是太师闻仲发明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要说起来,这或许是月饼的“始祖”呢!

关于月饼的起源,有一种流传较广的版本,据说是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不过那时不叫“月饼”,而是“胡饼”。话说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长安城彻夜狂欢。当时去扬州经商途经长安的胡商,向唐皇献饼祝捷。高祖拿起胡饼,笑指明月道:“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将饼分与群臣同食。后来,人们将这种西域传来的美食——胡饼,与当时扬州地方的酥点相结合,制作出一种全新的糕饼,月饼就由此“诞生”了。如果传说属实,那敢情月饼还有“混血”的优良基因。

北宋时期,月饼开始在宫廷内流行,当时叫做“宫饼”。而后逐渐流传到民间,俗称为“小饼”或“月团”。诗人兼美食家东坡先生有诗为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由此可见,当时的“小饼”形状近似“圆月”,且以麦芽糖和酥油等配料为馅,其实和现代的月饼已然很是接近了!

“月饼”一词,有据可考的,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其卷十六“荤素从食店篇”记录有“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且如蒸作面行卖芙蓉饼、菊花饼、月饼……”可知月饼这种点心,在当时的市井之中,已然比较流行,而且颇受欢迎。但此书于中秋习俗的相关记载,却没有提到月饼,可见当时的月饼,虽已是寻常小吃,但和中秋节并没有什么关联。此时节的月饼,不过是“点心界”小人物而已!

而月饼真正登上“神坛”,被当做中秋祭月时的供品,却是自明代开始的。《帝京景物略》记载有:“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由此可见,这时期的月饼,已然登堂入室,不仅是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分食月饼、以月饼馈赠亲友等活动更成了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月饼也被赋予了“团圆”的寓意,吃月饼成了一件富有意义的事:因月饼圆如中秋月,又是合家分食,故被视为阖家团圆的象征。至此,月饼已然华丽转身,俨然从“青铜”屌丝逆袭成为“点心界”的“王者”。

到了清代,随着制作工艺、技巧的提升,月饼的种类、花样也被玩出了新“高度”。以清代文学家曹学芹的巨著《红楼梦》为例,第七十六回有提到贾母吃的月饼:“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内造”指的是大内御膳房做的点心,“瓜仁油松瓤月饼”也就是五仁月饼,堪称“饼中贵族”。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介绍此种月饼的制作方法及口感:“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由此可见,清代的月饼制作水平,比之今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2021-09-20 项 伟 (流浪在杜桥街头的人间客)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4463.html 1 3 古诗文里品月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