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像

阿 风 (追求少年感的老文艺青年)

严格上说,自画像乃艺术家为自己所绘的肖像作品,在文艺复兴时,被称为“镜中肖像”,是一种“意像”。

对画家来说,自画像往往是自己生命的救赎,痛苦的出口,他们把信仰、生活、梦想,全部写于其中,以此化解郁积于胸的生命之火。

比如印象派画家梵高曾作过40余幅自画像,透过这些暴露无遗的画像,读者能深深了解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偶尔的快乐。由于自画像的这个功能特点,我们在欣赏时,常常觉得不够美,甚至有些“丑”,非经点拨而不能茅塞顿开。我国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石涛,近代的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也作有自画像,不过相对平和高雅,寓意隽永。

在古典文学和戏曲舞台上,也常见闺中才女自绘画像相赠与思慕之人的故事。如改编自明代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的越剧《牡丹亭》,女主南宋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因梦伤春得病,自知命不久矣,乃作自画像一帧置于太湖石下,托梦相赠书生柳梦梅,在阴间三年后还魂复生,成就一段稀世姻缘。而在改编自清代杭州才女陈端生长篇弹词《再生缘》的越剧《孟丽君》中,才女孟丽君因父蒙冤,家遭株连,乃女扮男装星夜出走,留下自画像赠未婚夫皇甫少华,以明心迹。后几经周折,终成眷属。小时候看戏时,对自绘画像的才女佩服得五体投地,羡慕不已。

谁不想拥有这样一张自画像呢,把时光留住,把易逝的变为永恒。然而,这是需要天分和财力支撑的,非出身书香门第或富裕之家而不能习得。物以稀为贵,那些绘画书法作品,也为官家和富豪竞相争取,并高挂于堂前,藏之于深阁,传之后人。

除了以水墨丹青绘制,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其实还在做着另一类自画像。那就是以语言动作神态作为丹青妙笔,遣字造句,谋篇布局,叙写描摹自己的长短优劣,成就一幅幅各具特色的自画像。最能与自画像这个特点相通的,莫如自传。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所作的《五柳先生传》,即是一幅生动的自画像,其中“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等描述,其品性风格跃然纸上;苏东坡66岁时面对自己的年轻容貌画像,作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用诗句写下的人生自画像;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也有精彩生动的简笔白描画像:“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太守醉也。”还比如自我介绍,可谓最平常最常见的自画像。从小到大,或主动或被动,或为新同伴互相认识之需或为入职面试之要,不知作过多少次《自画像》,以此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当然,在自我画像过程中,为了取得满意结果,当事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词不达意,生怕别人误解了自己,于是想尽办法把优点放大美化,把弱点遮盖屏蔽,以呈现完美的自己。这不免会让人心态浮躁,因带了强烈的功利色彩,而让画像走偏失真。于是,又倡导“吾日三省乎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做好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从表象看到本质,掌握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本领,让自己的思想更深刻,以提高画像的质量成色。同时还采取请外力进行鉴错纠偏,让公众参与评判打分。或者干脆由第三方来画像,以示公平公正。

你会自画像吗?你敢于如实把不足缺点发自心底地暴露无遗吗?很难。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呈现给世界的是最好的自己,独特的自己,拥有有趣的灵魂的自己,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要先做好自己,从根子上把那些影响画像美观完美的残枝败笔给剔除。我们要不断地磨炼语言,淬炼思想,拥有刀砍斧削的魄力,游刃有余的本领,这样才能倾一生之力画出一张自己满意且经得起检验的自画像。

记得女儿小时候学画时,老师让她画过自画像,那画像虽笔触稚嫩,却也天真可爱,别有意味。几年前,我也曾让女儿照着我的相片画过肖像,并用为微信头像,引得朋友好评。据说,在文艺复兴时,画家为赞助人或夫人子女画的也称为自画像。既如此,我似乎也可当仁不让的将之作为自画像了。

2021-10-31 阿 风 (追求少年感的老文艺青年)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7822.html 1 3 自画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