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必修课,人人都须过

蔡铭耿

电信诈骗一直是广大市民深恶痛绝的事情,无孔不入的诈骗套路让很多人防不胜防,即便是高知人群也难幸免。近日,台州学院临海校区就将“反诈”列入必修课,考试通不过必须重考,既是一种反诈宣传的延伸创新,也是提高大学生反诈能力的现实需要。

有一组统计数据可以印证,《中国青年报》最近面向全国106所高校大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有10.09%受访者曾掉进诈骗陷阱,31.25%受访者曾遭遇过诈骗但没有上当,50.98%受访者身边有人有被骗经历,仅25.97%受访者没有经历过、也没有听说过身边人遭遇诈骗,95.59%受访者期待反诈教育进校园。仔细分析也对,大学生普遍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对某些生活常识的匮乏,导致一些骗术看似拙劣却有机可乘。因此,对他们普及反诈教育,可以算是针对“易感人群”。

事实上,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但并不完全带来个体对于世间万物的通透。无论年龄、学历、职业或地位,只要一个人沉浸在自我或专业的小圈子里,和更广阔的生活外界阻隔,就很有可能成为骗子的猎物,“被卖了还帮着数钱”绝对不是比喻。更令人不解的是,这种外人眼里的“犯迷糊”,却可能是他们所感受到的满足、自得。

所以,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有些人直到警察找上门来仍然对骗子“深信不疑”,有些人为了给骗子汇款不惜与银行工作人员“斗智斗勇”,有些人还停留在过去“钱是万能”的“潜规则”里。比如最近曝出“花100万可低分进名校”的“招生”骗局,虽然早在10多年前就有相关部门发布诈骗警示,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家长上当受骗,涉案金额上千万元。受骗者脱离现实、对人轻信、不知防范的表现着实令人惊诧。

尽管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但即便是受骗者,也难保不会再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照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说法,经验的累积,如果没有思想的加持,便很难归于常识的判断。曾经接受甚至参与反诈宣传的人,也完全可能上当受骗。比如今年上半年,台州某高校老师在下载某APP刷数据赚佣金的过程中,投入46万多元的本金翻了近乎一倍,但当她想提现却被要求再充值30万元时,才意识到不对劲,尽管不久前刚接受过反诈宣传,但她根本不相信自己会被骗,脑回路清奇地开始一顿反向操作:先是上网找了一家商务咨询公司求助,付了2980元后没下文;再上网求助某律师事务所,按对方要求操作下来,损失51164元;又找了一家IT技术工作室求助,结果再次损失16500元,加上之前被骗的46万元,总共53万多元没了。

诸如此类听起来像段子、其实就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还有很多。公安部今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止付冻结涉案资金2720余亿元,劝阻870万名群众免于被骗,累计挽回经济损失1870余亿元。这是挽回的损失,没挽回的呢?碍于面子,自认倒霉,而放弃报案的被骗者大有人在。成行成市的“诈骗经济”对人心、伦理的侵蚀,对社会文明的摧残,尽现于公众视野。

由此,我们也更能理解国家开展反诈工作的力度和决心。特别是上月中旬,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在落实实名制、加大诈骗行为惩戒力度等方面有望祭出重拳,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筑起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综合治理的铜墙铁壁。

从加强自我保护的角度来看,反诈宣传应当成为每个人“逢考必过”的必修课,既要铺天盖地、直抵人心,更要举一反三、活学善用。更重要的是,随着诈骗手段的不断“变异”,光宣传一两次还远远不够,需要经常反复地打“加强针”来维持“免疫力”,不然你就极有可能因为“迷之自信”而成为下一则新闻。

2021-11-08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9946.html 1 3 “反诈”必修课,人人都须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