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鹏
秋是四季中最浪漫的季节。
每年深秋,一个属于新闻工作者的节日如约而至——今天,迎来第22个中国记者节。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记者们依旧没有放假,有些在新闻现场,有些在去现场的路上。汪国真在《山高路远》中写下经典名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此刻,用这句话来描述记者这个职业,最恰当不过。
因为理想,所以前行;担负使命,再次出发。今天,向在路上的记者致敬,并不是有任何职业神圣化的涂抹,而是重新审视记者的职责,对焦记录的价值,叩问从业的初心。
万物皆媒,众声喧哗。这是一个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凭情怀与理性坚守职业理想的时代。
当段子手把“抖机灵”当做智慧的结晶被各种追捧;当微商讲述一个个喜提“人生巅峰”的故事;当网友每每为了人为设置的议题而“吵疯”;当“标题党”痴迷于一个个10万+的点击量……比起当下内容生态的花样繁多,严肃新闻的阵地上显得有些“冷清”。事实、细节;论证、观点;调查、监督……这些记者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傍身之技,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看起来如此普通。
随着5G呼啸而来,数字技术迭代加速,媒体融合不断深入,重构了传播版图,也催生了行业焦虑。媒体从业者纷纷转型,曾经的“编辑”“记者”变成了“小编”“主播”,传统程式化的定时发布也被全程、全息覆盖;照相机、摄像机、无人机等逐渐代替纸笔;VR、AI、VLOG等变成了全媒体记者标配的“十八般武艺”。只是,无论如何变化,有一个基点不可撼动:事实的准确陈述和观点的理性表达,在任何时代,都是无可取代的刚需。越是技术发展、人声芜杂,越需要重申新闻报道的价值,这是贯穿记者职业生命的信条。
面对流量的大海、繁杂的信息,公众需要客观真实的新闻,去廓清偏见和谬误。当下,你我都有麦克风,一则视频只需半个钟头就可火遍全网。因而,“讨巧”的人或许会认为,新闻就在“云端”,何必奔赴远方?但新闻总是复杂而立体,还原事实需要专业力量。去现场,不仅是记者特有的“仪式感”,更是寻找信息增量的必修课。像侦探一样去挖掘现场的蛛丝马迹,尽可能多地采访知情人士,在信息间形成交叉印证……这看似“笨拙”的操作规范里,藏着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敬畏,藏着为公众利益负责、输出恒定价值观的使命,是记者不同于自媒体、网红、大V、博主的鲜明“人设”。
正是对新闻的孜孜以求,这一年来,他们在防控疫情中奔赴一线报道最新情况,在台风中挺立播报风情、雨情、灾情和防台抢险救灾战斗;带着饱满的热情走向田间地头、边远山区,见证脱贫攻坚的壮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奇迹;拥有足够的耐心蹲守会议现场、重大工程,传递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描绘家乡未来发展盛景……他们始终坚信,只有离得足够近,才能感知得足够真;只有怀着真心,才能收获真情;只有站在时代前沿,才能走笔世象万千。
在新闻事业的道路上,记者们一直奔跑前行。努力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高举旗帜,引领前进的方向;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客观反映事物全貌;努力传播正能量,让越来越多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成为照亮社会进步的温暖灯火……
记者节,向在路上的那些“记录者”们致敬!新的征途,依旧需要他们随时保持奔赴现场的姿态,需要他们用专业精神做严肃新闻,需要他们直抵核心探寻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