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歆砚 /文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他们所做的一些事情,所体现生命的意义会慢慢地在历史长河中显现出来。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主要涉及到六个人,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从整个中国的大历史角度来看这些人身上发生的一些小事,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是不容小觑的,各种因果关系恰是历史的重点。
其中有个人物我很感兴趣,抗倭名将戚继光,因为在我们家乡台州有座戚继光庙。台州地处浙江沿海,明朝时期经常受到倭寇骚扰,戚继光荡平倭寇之后,当地百姓感谢他而建造台州戚继光纪念馆。我们知道戚继光是抗倭名将,却不知道他最后是被弹劾罢官,贫困潦倒而死。
他的不幸在于生活在重文轻武的朝代,受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的影响,人们重视的是一个人安详的仪表、华丽的文辞、口若悬河的辩才和圆通无碍的智慧,而非身体素质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是当权者有意而为之,他们害怕军队的独立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挑选出来的将领,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勇敢粗豪而不在于头脑清晰,很少人具有运筹帷幄的谋略。其实这正是文官所预期的,文官可以对武官大加干涉。整个国家没有固定的军事准则,也没有成立专门研究军事技术的学校。虽然整个国家名义上有常备军多达两百万人,但实际上,一个卫所的兵员往往远比规定编制少,在情况最严重的卫所,士兵人数只有规定编制的百分之二或三,而且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当时士兵地位很低下,官府根本不管他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补给,所以军队组织低能,装备更加低能。除了皇帝边上的禁卫军以外,其他野战军的战斗力就跟农村的民兵相去无几。整个军事体制的设计不在于对付敌国的全面入侵,同时也不打算全面进攻敌国。当倭寇入侵时,当朝者发现军事制度的低能将危及整个帝国和他们个人安全,才发展出像戚继光一样的人才。而当倭寇被消灭之后,戚继光的军队就不是社稷的干城而是国家的威胁,他被弹劾了。
同时他也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位赏识他的中枢重臣,给予他许多支持,让他有机会展现军事才略保家卫国。戚继光任蓟州总兵前后达十五年,等于他前任十人任期的总和。他得到同时代武人所能获得的最高俸禄和官衔。他发明了“鸳鸯阵”,把士兵从独立作战转换为十二人的有机集体作战,彻底地击败了倭寇,让他们不敢再来侵犯。
倭寇是一些来自日本的海盗,他们拥有严密的组织和先进武器,还很会制造恐怖气氛。虽然官方称他们为海贼,其实他们与职业化军人无异。在戚继光着手组织新兵之前,朝廷官军完全是无组织的外行,无法对抗倭寇。不过很遗憾的是,在击败倭寇后,戚继光这支队伍并没有被保留发展成现代化的军队。在这个以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里,谁想要提倡军事技术的发展,而导致军人和文官并驾齐驱,不管理由多动听,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戚继光的存在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他的陨落,也意味着古老帝国失去了重整军备的良好时机。
《万历十五年》暴露出的明朝社会症结,虽然读起来让人觉得很悲哀,但可以帮助我们检讨过去,以作警戒。
▼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台州市图书馆
普通文献借阅室 K248.307/H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