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一平: 用泥巴捏出梦想的样子

蔡一平向游客介绍瓷器。

小朋友在店内体验陶艺制作。

蔡一平在创作。

本报记者陈 婧

元旦前,记者去采访时,蔡一平正在教小朋友做陶艺。

几年前,蔡一平回到家乡,将村里的老房子改造成陶艺工作室,开启了属于自己的“陶艺人生”。

受父母影响,蔡一平从小便对美术充满兴趣。

经过多年学习,蔡一平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更因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手工技艺,在选择专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陶艺系。

学习中,蔡一平发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各个艺术领域都是一个争不完的话题,陶艺也不例外。她认为,得厘清“现代陶艺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而不是弄清“现代陶艺是什么样子”,只有这样,陶艺才能真正从“传统”走入“现代”。

蔡一平说:“我刚回台州那会儿,给别人介绍陶器,一个器皿售价大概一两百元。有人和我讨价还价,说这个东西在小商品城就卖几十块钱。”

大学毕业后,蔡一平立志要开一家自己的陶艺店,更好地传播陶艺文化。

人生总会面临很多无奈。

“当时我们这个专业比较‘小众’,招人单位少,专业要求高,毕业后的工作机会几乎为零。我记得当时全国陶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有60人左右,但现在还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估计只有十来个人了。”蔡一平说,另一方面,还有来自父母的“束缚”。双重压力之下,蔡一平妥协了,回到路桥新桥,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工作平稳顺利,但在蔡一平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个声音“我一定要开一家陶艺吧”。2010年,她在路桥城区开了一家陶艺吧。在这里,做一个杯子,在瓷器上绘画,蔡一平仿佛都会赋予它们独立的灵魂。

店铺营业期间,蔡一平既要完成单位交办的工作,还要花费精力经营店铺,很忙很累,她却乐此不疲。但人的精力终究有限,最终这家陶艺吧因经营不善被迫关闭。不过,这反倒更坚定了蔡一平继续开陶艺吧的决心。在她看来,不是她家的陶艺体验、产品不够吸引人,而是她没有全心全意地投入经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蔡一平毅然辞掉工作,来到杭州良渚,与伙伴开了第二家陶艺吧。

这一年,蔡一平将时间和精力都留在了这里,并实现了盈利,同时,她期待向更多的人传播陶艺文化。

2013年,在路桥区新桥镇邀请下,蔡一平到金大田村(现金良社区)开了一家“东篱陶艺生活馆”。同时,蔡一平积极开展公益市集活动,通过寻访,邀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目前,蔡一平发起的花田市集除了陶艺外,陆续吸引了扎染、首饰、皮匠、酿酒、古法梨膏、茶道等数十家手作工坊和文艺小店入驻。

每逢周末,花田市集都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制作竹蜻蜓,泥塑小动物,开设免费的自然美学体验课等,让游客流连忘返。如今,这里不仅成为台州较有影响力的手作原创基地,更是一个沟通灵感、感受田园生活的体验中心。

“这里的小朋友经常跑到我们店里玩,一些家长带着孩子从不同的地方过来体验,很多顾客也会推荐亲戚朋友过来。”蔡一平介绍。

2015年1月,蔡一平正式创立台州市东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初,东篱陶艺馆仙居门店正式开业。

在乡村创业,并非如诗如画,其艰辛远超想象。但出于对陶艺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蔡一平没有放弃。一路走来,她静下心,按照理想中的样子,一点点打磨自己的事业。

蔡一平说,刚来村里的时候,的确是满腔热情,但一待下来,就发现了很多问题。“一是农村,游客少;二是小城市和大城市有文化差异,尤其是在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上。”

她坦言,创业至今,有压力也有动力。“一个人的时候,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现在带着一个团队,更多的是一份责任。”蔡一平告诉记者,疫情期间,门店都关了,没有营收,但工资还要发,“那时候更能理解有人说的那句话:生意真的做起来,就不仅仅为自己了。”

蔡一平表示,文化创业并不容易,需要坚持,保持情怀,“文化创业更多是润物细无声,是厚积薄发,想在这个行业赚快钱、赚大钱,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陶艺行业人员的流动性大,培养一名优秀、成熟的陶艺师,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蔡一平清楚,未来的挑战依旧很大。

(采访对象供图)

2022-01-10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34266.html 1 3 蔡一平: 用泥巴捏出梦想的样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