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亮
“晾晒”作为一种将单位或个人的工作成效公开比拼的模式,是激励广大干部“奉献自我、为民服务”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一些单位开始将“晾晒”当作“百宝箱”,使用不当,产生了一些“晒伤”干部的迹象。
这种不当,一方面是体现在滥用上,没有把握晾晒的“度”。一些单位一接到任务,习惯于不做思考处理便将责任一股脑推给各下级单位,实时晾晒通报各单位完成情况。
正因如此,一些基层单位的工作群中经常会有类似于“接上级某单位通知,对某项工作进行晾晒排名,请高度重视”的通知。事事晾晒、事事排名,基层干部既要双手做着桌面上的工作,还要双眼盯着“晾晒排行榜”。铺天盖地的晾晒让一些基层干部无从喘息,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另外一种更为严重的情形是体现在晾晒的误用上。部分晾晒举措乍一看是令人激昂的冲锋号角,细一看,却是外表光鲜亮丽、实质与中心工作相去甚远的“变味鸡血”。
就如当前,我省正如火如荼推进数字化改革工作,绝大部分工作是目标明确、路径合理的,但部分应用不将工作重点放在应用内容的优化提升上,而是瞄准了体制内人员这一群体,三天两头动员干部“打卡”去维持应用“活跃度”,由此发展出一系列对应的晾晒排名。这种畸形的晾晒,既占用干部大量精力,又缺乏实质工作意义,很容易“晒伤”干部干事创业的感情,本质是一种偏离中心和大局的形式主义。
事实上,很多干部都有着“不怕晒”的内心,对于正当合理的工作是愿意晾晒比拼的。此前,曾接触过几名一线征迁干部,虽然工作任务很重,但或许是想到过几年城中村、老破小就能摇身变高楼,付出会有实效,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眼里流露出的坚定。
“晒伤”干部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最直接的便是影响到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眉毛胡子一把抓”,当各种晾晒难以兼顾时,很可能让那些原本干劲十足的干部慢慢变得“躺平”,形成“晾晒免疫”。而当干部逐渐对晾晒不再敏感,此项机制应有的力度和效果也会被弱化,不利于将来必要、核心工作的推动,最终影响的是我们服务群众的质量。
因此,晾晒务必要适度合理,要切实做好干部的“防晒”工作。如何“防晒”?最为根本的便是要保证晾晒的站位正确,减少那些伤害干部感情的无谓晾晒,确保干部有付出,也有物质上、至少是精神上的可感收获。干部的获得感是最好的“防晒霜”。另外,或许可以设计一些下对上的评价制度,允许基层单位对上级单位“反向测评”,形成一定的“相互约束”,避免压力完全单向传导。
当下,各地都期望尽快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潜能,晾晒工作也容易随之不当使用。但压力越大,越是应保持战略定力,越是要注重帮助干部集成消化一些不必要的负担,控制好“晾晒”这一利器,全力做到严管与厚爱相融、冷暖与干部相通,让干部有更充分的动力和精力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