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孟合
(静下心来看风景)
我的老家在农村。小时候贪玩,觉得农村好玩的地方很多。其中,我对离村子不远的马路桥很感兴趣。
以前,人们习惯称公路为马路,公路桥叫马路桥。
当时,斜穿过离我的村子不远的原军用马路和两座桥梁,基本上与现在的机场路重叠。由于有南北方向的三才泾和东西方向的横塘浦这两条长河,呈十字形经过我们的行政村,两座桥也就分别架在横塘南街口和横塘下街东面的这两条河上。
马路不宽,仅一辆大卡车可过,但在当时农村没有机动车道,这个马路就显得特别宽。马路是从西南机场那边往东北方向斜着过来,而横架在两条河上的马路桥根据河道走向是正东西方向和正南北方向,因此在马路桥的每个桥头都有一个转弯。桥刚建成时,在桥头转弯的地方,都立有醒目的车辆转弯标志和有感叹号的警示标志。这些标志有一人多高,黑底白字,非常醒目。马路为石子路面。小时候,我经常跟着东生大哥在靠近桥头的马路上捡拾石子中的石英石,晚上钻进被窝里,用两块石英石“喀嚓”互相摩擦一下,擦出明亮的闪光。
马路桥最好玩了。囿于当时的条件,这两座桥是用树木建造的。为防树木腐烂,整座桥的表面都涂过柏油。涂过柏油后的马路桥呈炭黑色,它镶嵌在蓝天白云、波光粼粼的河水和河岸绿色的植物之中,在阳光的映照下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桥的结构由四层木头加一层桥板组成。最下面一层是密集的桥桩,在密集的桥桩之间留有三个桥洞。为便于行船,河中间的桥洞留得比较宽。桥桩上面设横担,横担上面架桥梁,桥梁上面铺横木,横木上面再铺设纵向并行的、长长的两排桥板,让汽车两侧的轮胎在两排桥板上通过。小时候,我与小伙伴们一起玩时,也按其结构用剥过络麻废弃了的络麻秆,在田头小沟渠上架起一座座“坚固的大桥”。
马路桥长长的桥板宽阔厚实、平整光滑还稍有弹性。以前,农村的人除了天冷要穿鞋,平时出门劳动大都是赤着脚。走惯了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和凹凸不平的石头路后,赤着脚在桥板上走路,脚底感觉特别舒服。我有时还有意在桥板上跑步,桥板发出“噔、噔、噔”像古筝弹奏出来的声音,美妙动听。
马路桥的诱惑真大,它不仅小孩子喜欢,大人们也喜欢。以前的公路,车辆和行人都很少。铺设在桥面宽阔厚实、平整光滑的桥板被村民们当作拔河比赛的好场地;春节期间,相邻的横河头自然村有一支舞龙队,在鞭炮锣鼓声中,他们手擎长龙在平直宽阔的桥上左冲右突、“腾云驾雾”;还有边上的刘阳村有一支踩跷队,他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悠然自得地在马路桥上踩着高跷,做着滑稽的动作,引得众人喝彩。
平时,马路上的车子很少,但部队拉饮用水的解放牌汽车每天都要往返一次。我和小伙伴有时寻刺激,老远见石子马路上灰尘扬起,知道车子开过来了,几个人约好纵向呈“一”字形平躺在桥中央的横木上。开车的解放军叔叔年纪轻,他们可能也觉得好玩,没有停下车赶我们离开,而是车子真的从我们身子上方缓缓地开过。车子开过时,汽车的底盘连同两侧轮胎粗大的花纹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咬牙切齿”地碾压过来,开始一阵感到好紧张。有紧张才有刺激,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解放牌汽车的底盘相对比较高,但车后轴中间有个叫桥壳的东西,圆鼓鼓、黑乎乎的,向下凸出,车子开过时几乎是贴着我们的身体划过,我睁大眼睛,大气都不敢出,生怕碰到身子。当桥壳这个“怪物”快到人的头顶时,赶紧把头侧向一边,怕它撞着我的鼻子。车子开过去了,紧张的心情也放松了,大家嘻嘻哈哈地拍拍屁股从桥上爬起来,好不快乐!
还有每年的冬季或初春,待河水水位低,天气干燥时,在大好的晴天,一般是在下午,阳光灿烂,几个解放军叔叔开来车子在桥边停下,他们从车上卸下物件,爬下河沿,在稍开阔的河滩上支起三脚架,挂上柏油桶,下面生起炭火。待桶里的柏油化开后,各人抬着桶用刷子将柏油涂在桥上。涂过柏油的马路桥就像皮鞋刚擦过油一样焕然一新。
解放军叔叔真好,他们干活时很认真,收工后,也和我们小孩子的脾气差不多,嬉笑打闹,玩得很开心,我们在边上看得入神。
以前不知道柏油有毒,我们在边上闻着刚化开的柏油的气味,还觉得挺舒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