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忠 /文
上个月,新编越剧现代戏《第一缕阳光》在温岭市文化中心大剧院内连演6场,为广大市民送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该剧是温岭市文广旅体局与杭州越剧院合作打造的一部体现温岭本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集结了全国越剧界优秀的编剧、导演、作曲、视觉和人物造型设计方面的主创人才。作为曾参与过“民主恳谈”深化工作的我,有幸观看了该剧,感想颇多。
一是“民主恳谈”的舞台呈现。“民主恳谈”是对温岭市在城镇、乡村及市直机关开展的各种基层民主活动的统称。它最初是台州市委宣传部和温岭市委宣传部联合在温岭松门镇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教育中创造的,以会议对话和讨论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思想教育方法。此后,经过不断发展、改进和再创新,逐渐成为基层民主的一种载体。剧中在前后两处安排了两场“民主恳谈”会,用舞台形式较为真实地呈现了温岭“民主恳谈”的场景,起到了很好的宣教作用。
二是地域元素的全面融入。该剧取材于温岭,融入大量温岭渔村文化特色。石塘半岛风光旖旎,民居为就地取材的石头屋,渔民大多为闽南后裔,至今保存闽南习俗,这些富有石塘箬山特色的文化元素大多在舞台出现,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奏鼓也表演得惟妙惟肖。难能可贵的是,每一场转场,本应由二胡等传统乐器演奏配乐,但改用了石塘箬山的狮子锣鼓,现场感染力强。
三是现代戏剧的新探索。该剧描写了赵大海这个“一心为民”却又急于求成的村委会主任形象,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颇有泪点。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情节,讲述了浙江人民探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率先走出省域治理现代化之路的生动图景。故事娓娓道来,主题以小见大。现代题材的戏剧这几年偶有出现,但能从地域特色入手反映基层民主新风,应该是一条新路。这是温岭海滨的第一缕阳光,也是民主协商的第一缕阳光,又是现代戏剧的第一缕阳光。
温岭“民主恳谈”发源于松门镇,为了全景式展现温岭特色海洋文化,剧中的故事发生地“滨海”的原型移到了与松门相邻、同为渔区的石塘镇,从艺术创作来看,也无可厚非。不足的是,剧中两场“民主恳谈”均是突出引进项目后如何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有线上线下的形式创新,但对会前调研提出方案、会中恳谈选择方案、会后研究确定方案这一民主听证决策程序表现得还不够,这或许是编剧为了体现“民主恳谈”最初的动机和产生背景。原始的“民主恳谈”类似于座谈会,是政府听取民意的一个平台。后来在温岭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以及基层对协商民主这一需求的推动下,出台了“民主听证”工作方案,将“民主恳谈”深化为重大决策中的一项协商程序。比如海产品市场的搬迁,就是在广泛协商听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记得在几所小学进行校区合并时,各方意见不一,由于生源减少,合并是趋势,而合并后将会给学生上下学带来不便。我当时也分管教育工作,和镇社发办主持文教工作的副主任到涉及撤并的学校调研并听取民意,在这次以校网调整为主题的民主恳谈会上,围绕并与不并、如何撤并的问题提出了三个初步方案,分析利弊,大家充分协商讨论,选择了合并到松门二小并解决配套公交接送车辆的方案。
这是我个人观看后的感觉。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越剧现代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