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誉宁 /文
《台风》是作家海飞“迷雾海”系列的一部作品,象征着作家汪洋恣肆般的想象——日光之下,深藏秘密。海飞借助看似明朗的故事发展与简单的人物关系,讲述了一个情感和暴力相融合的奇幻故事。正如海飞在《台风》创作谈中提及“这是我蓄谋已久的一次创作”。小说借由“台风”作为人生境遇的隐喻符号,在精巧构思与张力构建中逐步发展故事情节,在正与邪交错、善与恶对峙的过程中,聚集残酷和温情。并借此形成有张有弛、扣人心弦的叙事节奏,于无声中解构浮于表面的情感波动。
小说开篇写道:“人生不过就是,送走一场台风,再等待下一场台风。”借助“台风”的多义性,海飞在故事中加入了对传奇人生意义的求索。可以说,“台风”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一个高度抽象化的符号,它既是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显示出恶劣的自然条件,也将人生境遇极致浓缩为一体,反映出一种生存困境。故事开始在一个阴雨连绵、树影摇晃、飞鸟仓皇的台风天,与此同时,在一个名为岌岌岛的海岛上掀起了一场无声的风暴,台风来临前的天气显现出诡异的氛围——“阳光泛滥得像四处流淌的开水”。随着情节推进,重重谜团浮现,惶惶人心不安。当惊天大案水落石出时,一切污秽似乎都随着一场台风而去,“天空显得十分明净,像被完全擦干净的一块玻璃”。这些环境描写的细节,必定是作者刻意为之的书写,在写实中加入自然力量,依靠自然的诡谲显示现实生活的冲击——是无奈绝望的人生况味,又或者不过是迎来送往的动荡。
海飞的作品能够带领读者走进另一个时空,设身处地感受人物彼时彼刻的情绪,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他善于在谋篇布局中运用巧思。小说不刻意去营造广阔场域,进而去书写一个宏大命题。而是将目光投射在小人物身上,贴着日常生活的纹理质感,深入人心深处的柔软脆弱。在他的笔下,一个人就是一段历史,《台风》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段沉重的过往。正是因为台风来、岛被封的契机,旅馆里众人内心沉睡的秘密如疯长的草木交织蔓延,“所有的秘密,从华良走向13间房民宿的时候,都开始发芽了”。扑朔迷离、悬念丛生,海岛的宁静岌岌可危。海飞借助人物之口讲述故事,带领读者窥探人物深层的心理空间:郝建功的亏欠是埋藏于泡桐树下的钻戒,十六年苦苦等待的时光似乎是在无言控诉;胡友权的不安源于属于班长救助落水儿童的立功嘉奖被他顶替,潮水之中斯人已逝;周亮工的苦涩是钱色权介入的影视作品就好像浸在海水中,满是令人作呕的腥味,然而自己无法改变也无法逃离……
此外,海飞注重作品的张力构建,试图分析人物内里隐匿的徘徊踟蹰。选择塑造任素娥与谷来两个角色来承担“杜小绒”的不同年龄阶段,也在某种层面上暗示了人物具备“双面人”的复杂性。从社会学、影视美学的角度看文学流变的动因,来源于现代性兴发的体验。现代性兴发致使人类真实的生存境遇往往是在两种相对的心理状态之间不断切换、取舍和平衡,文学不再满足于塑造千人一面的形象塑造,而是注重发掘人性的多维度。这样的书写笔调不再是古典小说中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加入了现代性的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复调式的相生相克、此消彼长。
不难发现,作者有意引导读者在自行阅读过程中发掘正与邪的交错、善与恶的对峙,以期召唤读者的期待视野。而这一点,正是依靠叙事逻辑的错置实现的。当任素娥与谷来的形象交叉重合时,二人的秘密似乎也熔铸在了一起,命运发生了交叠。他们眼里的“他者”实为“自我”的投射,彼此间的交锋才会有棋逢对手的焦灼,于是才会有窥探对方直至完全洞察对方的行动。于是,小说中坑蒙拐骗的招摇者任素娥抱着敛财的心态来到岌岌岛,试图冒名顶替杜小绒以期继承遗产时,“任素娥现在代替杜小绒听到了风声,那是一场台风的前兆”。——代替听到的或许不只是风声,还有胸膛中因紧张而加速跳动的心脏的慌乱节奏,命运交叠营造出故事发展的空间,放大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命运的戏谑意味得到增强,读者能够更好地沉浸角色之中,设身处地体验人物的心路历程。任素娥并非穷凶极恶:她是骗子,却被爱情欺骗险些命丧缅甸,于是不再相信现实生活里人与人之间的爱;她命运多舛,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祖母病倒养父母遭遇车祸,可祖母说的那句“但你还得活下去”始终被她记在心里。而谷来(也就是真正的杜小绒)并非纯良天真:“杜国平杀死周先生夫妇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证据。同样,谷来想办法让杜国平死去的时候,也没有留下任何证据。”她的复仇手段凌厉,蓄意将谋杀设计成一场“杜国平死于心脏病”的意外,就好像是作家将无穷的可能性落在无垠的大海里,《台风》中谷来与海飞另一部作品《昆仑山》中的丁山、阿普一样,选择走进碧波荡漾的大海结束生命,只留给读者一个孤独且潮湿的背影……
学者陈思和在评价当代小说时指出:“作品不再去刻意追问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而关注于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及生存中感性和生理层次上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而海飞正是试图在纷乱如麻的情感和社会结构中发出引人深思的叩问:面对生活里的艰辛与沉重、重压下的扭曲和变形,真实的自我模糊不清,貌似确定的生活向内坍塌。自我该何去何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结尾再次出现了《雪国》中的“夜空下一片白茫茫”,这让人不禁联想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景象,颇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复杂的人性、跌宕的命运、隐秘的过往、多维度的情感共同聚焦在这片空白之中,似乎蕴藉着关于人生价值的反思。当生活疲累、历史碎裂,我们陷入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所言“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时,芸芸众生呈现世间百态,就好像是台风眼的波澜不惊。海飞借助众人的故事揭开最隐秘的人性,力图还原生活原貌与本真质地,由是坚守自我内心一隅的恒定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