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见过外婆,她去世时只有40多岁,家里也没有她的任何影像和照片,对于她最初的印象,来自母亲和小姨零星的对话和回忆……
外婆去世时,小姨只有5岁,她对外婆的记忆是夏夜为生病的外婆打扇子,因为犯困,扇着扇着就慢了下来,外婆用握着的手背敲敲她的头,她疼得立马清醒了……
有次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母亲说外婆随手抡起一根短棍追打大舅,将他打倒在地上,夏天没穿上衣,背上立马起了一道长长的印痕,母亲见状扑上去,护住大舅……有时还会为了一点小事,拿着一柄坏了的长雨伞,追着抽打孩子们……
我想,外婆原来是一个脾气这么暴躁的人啊!
外婆娘家是杜岙村人,有次随母亲去杜岙村看望太婆(妈妈的外婆),村口遇到一个老婆婆跟母亲打招呼:
“你是不是徐××的女儿啊?”
“是啊!”
“哦,哦,看上去很像!你自己的女儿都这么大啦?好!好!”
“小姑娘,你外婆‘象呱人’。”她边说边竖起大拇指,“只可惜呀,走得太早!”
我问母亲,什么是“象呱人”?
母亲说,“象呱人就是贤惠、长得漂亮的意思”。
我第一次从一个旁人的口中听到对外婆的评价。原来,外婆还是一个长相漂亮、贤惠的人。
外婆的长相,母亲、大舅都说过跟姨婆很像,外婆作为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姨婆就是外婆唯一的妹妹,她瓜子脸,皮肤白皙,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文静秀气。自从知道她长得像外婆,小时候每次和姨婆相处时,我会有意无意地从姨婆的身上找寻外婆的影子,总想着,如果外婆还在,她是不是就是姨婆的样子?暑假,也喜欢跟随太婆去姨婆工作的华顶林场玩,享受被她们宠爱的时光,感觉外婆就在身边一样。
虽然平时家里很少有人提起外婆,但在外婆的忌日和祭日,总能看到母亲、大舅他们认真地准备“金元宝”,眼里带着满满的哀思……
在大舅的回忆里,外婆性格和蔼可亲,因为念过几年书,平时会教兄弟姐妹们认字、写字,讲故事,讲做人的道理,也讲究卫生,孩子的衣服虽打了补丁,但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家虽然清贫,也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外婆18岁嫁给外公,外公作为一名木匠,常年走村串巷在外替人家做木工活,家里的担子都落在了外婆身上,白天上生产队干活,晚上做鞋垫。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家都穷,外公在外做工,有时候到年底也结不来工钱。家里六个小孩要吃饭,外婆一个女人家,在生产队挣的工分少,分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但她也总是先想着孩子们,宁愿饿着自己。大儿子五六岁时因为一场病变成了哑巴,对她打击不小,总是自责没照顾好孩子。后来体弱多病的大儿子在十八岁因营养不良去世,十六岁的大姨因琐事远走他乡投奔大伯,外婆更是心力交瘁,身体每况愈下……大舅觉得小时候最开心的是外婆有时会背着母亲、大姨,偷偷地塞个红薯给他……
原来,外婆是个经历了万般苦难,一生饱经沧桑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婆的一切也越来越好奇,有时会忍不住问母亲,既然外婆总是打骂你们,你们难道不应该恨她吗?但我看你们怎么还这么思念她呢?
母亲说除了清贫,小时候在外婆的操劳下还是很幸福的。后来外婆生病了,受长期病痛折磨,心情烦躁,也是情有可原。面对外婆的打骂,母亲怕过也怨过。以前本来就缺衣少食,更别说家里有位长期的病人了,记得有次外婆实在疼痛难忍,又买不起药,天下着大雨,外婆跑出去想寻死,母亲、大舅追进雨幕拼命拉着她,她用嘴咬着母亲的手臂,想让母亲放手,但母亲咬着牙就是死死不放手,硬和大舅将外婆拉回了家。事后母亲的手臂上留有两排深深的牙痕。因为没钱买药,当时还是借了邻居一点米去换了一颗止痛药……
邻居看不过外婆打骂孩子,劝外婆“孩子们都这么乖,你为什么打得这么狠?难道不心疼吗?”外婆叹气道:“我生病的这些年,害得家里一贫如洗,孩子这么懂事,我又哪里舍得?但我走后孩子们该怎么办?他父亲如果再娶,我对他们好,他们肯定会抵触,不同意。肯定会想起我的好,这样日子怎么过?现在的我在拖累孩子们,拖累这个家,我希望自己早点解脱,更希望孩子们解脱,我现在打得狠点,让孩子们恨我怨我,到时我走了,他们就少点心痛,少点想我,也能尽快地接受后妈了……”
母亲自从知道外婆的想法,她就没怨过外婆了,她和大舅虽然年纪小,但也总是尽自己所能,减轻外婆的痛苦,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原来,外婆有自己的苦衷,不是一个不疼孩子、生来狠心的人!
外婆终究还是在病痛中去世了。对于外婆,孩子们更多的是内疚,心疼她没有赶上好时候,没有享上福……
虽然外婆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生长在那个缺衣少食,医疗条件又不好的年代,她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福的,外公在她去世后没有再娶,将子女都抚养成人。如今大舅住上了别墅,在杭州、上海都买了房子;大姨在湖州定居;小舅也在县城安了家;小姨办了自己的工厂;母亲也住上了城里的房子,享受天伦之乐了。但每每他们聚在一起,想起外婆,总有深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