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临台州

叶兆祥

(回首军营,不禁泪奔)

浅冬初至,橘子正红,我又一次来到台州。这是我近五十年来第三次来到这个地方。

我与台州,缘起于一批战友。1971年初,我们部队迎来了一批来自临海、三门的新战士。那时我任班长,从此,我与这批战士朝夕相处、共同战斗了五年时间,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经常提起浙东沿海家乡的风土人情,让我这个在苏北平原长大的“江北佬”,对这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产生了兴趣。

1976年3月,这批战友退伍,我和其他同志一道,护送他们回乡,这是我第一次赴台州。这一次台州之行,让我有些失望。首先是交通不便,从南京到临海,大卡车整整开了两天,其中大段行程走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到达目的地时,大家又累又晕。其次是观感不佳。到临海的第二天上午,我去街上简单转了转,那时正是“文革”期间,百业凋零,但见街面萧条,行人无精打采,战友们一直在我面前引以为豪的江南长城也是破败不堪,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故乡》里,对旧时江南乡村的描述,不禁怅然。

与战友们分别后,彼此一直思念着对方,在临海战友们再三邀请下,我们南京地区的几个同连战友相约而行,在2019年5月再一次来到台州。与上次相比,这时候的台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两天的路程,坐上高铁3个小时就到了。那几天,战友们带着我们赴大陈岛、逛椒江、参观海滨工厂,见识海洋牧场。过去依靠轮渡才能来往的椒江上,已有三座大桥横空出世,临海、椒江城区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已经取代了过去破败的旧貌。

战友们自豪地告诉我,台州是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祥地,也是全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中国第一辆民营企业制造的吉利轿车就是在临海下线的。身为律师的老应对我说,台州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之都”,拥有多个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还让我们欣喜的是,分别40多年的战友们,尽管也已六十开外,但个个朝气依旧,见到我们格外激动。我的这些战友,入伍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家境都很一般。退伍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些人有了自己的企业,有的成了行业骨干,有的成为乡村发展的带头人,有的成为党政机关的公务员,更多的扎根土地,耕耘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他们有的住上了商品房,有的盖起了自己的别墅。其中一位入伍时一个大字不识的战友,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为大学生,现在是宁波一家企业的质量主管。那些天,我们不仅津津有味地回忆着往事,更多的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许。

转眼五年过去,就在今年,战友们再一次邀请我们去台州游览。战友老徐电话里对我说:你们来,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惊喜。于是,怀着对台州的无限向往,我和老连长再次开启了台州之行。

进入台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铁台州站,五年前来台州还是在台州西站下的车,而这次,是2022年启用的台州站迎接了我们。接下来的时间里,在白云山顶俯视椒江全城,给我们的印象是楼房更多更高了,城市上空的天更蓝了、云更白了。我们去战友家乡前所,记得上一次去还要坐轮渡,而这次过桥直达,几分钟就到了。

无论是古老的临海江南长城和繁华的紫阳街,还是以水为带、沿河成街的椒江葭沚老街,走到哪里都人满为患,显见城建的突飞猛进与旅游的方兴未艾。在东海之滨温岭石塘,船老大出身的战友老江带着我们登上千年曙光园,东望碧海连天,波光粼粼,晨雾中远处的海岛时隐时现,如入仙境,西眺港湾连绵,一艘艘渔船披着朝阳,满载着希望缓缓驶出港口。

而渔港边山脚下那些高低错落、古朴有致的石屋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这里的过往变迁。经常跑海的老江说起渔港如数家珍,他说,这里的渔民世代以海为生,以石为骨,以渔为魂,近年来,台州向海发展,蓝色崛起战略力度不断加大,石塘渔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渔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为石塘渔港渔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渔村文化,经过环境综合整治和多方位资源整合,打造了一批美丽渔村和乡村旅游景点。将民宿与休闲渔业、海鲜美食等项目相融合,这些举措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果然,当我们来到东海村小箬岛,想不到这个只有140多户人家的小岛,在政府的扶持下,岛上房屋粉饰一新,成为一座绚丽夺目的七彩小岛。仅2023年,小箬岛就接待游客80万人,因旅游带来的村集体收入远超百万元。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温岭,驱车来到位于台州湾的头门港。在白沙湾放眼东望,跨海大桥如巨龙般蜿蜒伸展,而在不远处,另一座建设中的跨海铁路桥已初具雏形。

三临台州,经历三次不同的变化和感受。而这一次,我强烈地感受到,这片孕育和合文化的土地始终不断萌发着创新梦想,奔涌着澎湃动力。衷心祝愿我战友的家乡创造出更加灿烂的辉煌!

2024-12-15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17211.html 1 3 三临台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