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提醒:警惕网络法律咨询陷阱
本报讯(记者颜敏丹 通讯员毛林灿)近年来,网络法律咨询服务蓬勃发展,然而此类服务良莠不齐,乱象丛生。近日,临海市人民法院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庭的两名案件当事人就在网络法律咨询服务中“踩了坑”。
去年12月,李某与张某发生劳务合同纠纷,李某通过网络平台寻到一位法律咨询公司的工作人员,对方以200元的低廉价格吸引李某下单,信誓旦旦地承诺能打赢官司。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后续各种名目的费用接踵而至,草拟诉状、整理证据索要1000元,立案环节又要再支付1000元。李某最终支付了这些费用共2200元。当时,为了让李某尽快付款,该工作人员还明确表示这笔“法律服务费”可以向被告张某主张。
今年1月底案件开庭,李某试图联系该工作人员,却发现对方已将其微信拉黑,联系不上了。
王某与潘某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王某向潘某出借了1万元,对方一直不还,为了起诉要回这笔钱,他在网络平台上委托了一位“法律人士”。对方仅负责拟制诉状并进行网上立案,收费1500元。
然而,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其代为拟制的诉状法律关系混乱不清,提交的证据也存在较大瑕疵,诉讼风险较高。
法官提醒,当事人委托法律咨询服务公司代写诉状、代为网上立案,的确能够带来便利,但在选择网络法律咨询服务的过程中要警惕潜藏的套路和风险。
法官建议,首先要了解网络法律咨询提供者的信息,包括营业执照信息等,如果是通过网络平台联系委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其个人信息可在全国律师职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及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网站上查询。其次,尽可能通过书面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服务费用的支付方式和金额。最后,如案件疑难复杂、证据繁多,或者存在不适合网络沟通的情形,建议尽可能通过线下面谈方式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