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张梦祥
“医生,我只要一想到过两天就要上班,就觉得很痛苦,晚上根本睡不着。”2月3日,25岁的小陈因即将返工引起的睡眠障碍到医院就诊,结果系“节后综合征”。
原来,自去年9月入职后,小陈觉得工作琐碎,与其专业不匹配,加之同事之间相处有些心累,因此并不得志。春节期间,他每天就是吃吃睡睡,生活很惬意。可是一想到节后要上班,就觉得心里不得劲,甚至还出现了疲乏无力、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不适表现。
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睡眠中心主任、椒江分部负责人齐钢桥坦言,每年春节假期后,像小陈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他提醒,节日是放松身心的时刻,但节后的心理调适同样重要。
“‘节后综合征’在医学上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一种消极的身心状态。在生理上有恶心、头晕、厌食、失眠、困乏等表现;心理上如厌倦、提不起精神、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甚至焦虑、神经衰弱等。”齐钢桥说,假期期间,很多人千里迢迢回家团聚,难免舟车劳顿,作息时间改变,休息不好。此外,很多人在节后面临重新找工作、换岗位,可能还要处理一些年前积压的工作,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焦虑情绪。因而,节后很多人都出现了睡眠紊乱、精神不济甚至情绪低落。
齐钢桥建议,假期结束前一两天就要收收心,恢复之前的生活作息,可以在家做一些家务或者提前做一些和工作相关的事情。刚恢复工作的前几天,也要合理安排工作量,讲究循序渐进,给身体和心理一个调节恢复的时间。
其实,除了成年人,部分青少年也会面临类似的状况。前几天,初三学生小媛(化名)因焦虑难眠找到医生求助。
原来,春节期间,每当小媛玩电子产品,家里人总会唠叨“都初三了,别人能玩你不能玩”。看着家里人围坐一起聊天,而自己只能埋头学习,小媛内心越发觉得不平衡,连续几天都出现了入睡困难。
齐钢桥介绍,儿童青少年“节后综合征”的表现主要有头晕、头痛、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症状,还有一些儿童青少年出现入睡困难、情绪低落。
“症状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伴随电子产品使用过多的情况。帮助这部分孩子调整情绪,很重要的一步是帮助他们缩短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齐钢桥建议,家长们不妨陪伴孩子参与更多有趣的户外运动,慢慢减少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留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和时间。与此同时,可以陪同孩子们提前梳理工作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计划,按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排序,有条不紊地推进。避免任务一来就手忙脚乱,通过有序规划减轻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