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衣刀者 /文
礼失求诸野,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礼法失传了,就去乡下找吧。玉环就是这样的“乡下”,按各镇志对风俗的描述,玉环各地礼俗差别不大。
《礼记》记载六礼:冠、昏(通“婚”)、丧、祭、乡、相见。乡礼和相见礼,现今几乎消失不见,只剩下一句古老的见面问候语:饭吃否?冠礼是古代贵族的成年礼,也消失许久。在玉环,遗留较多的是婚礼、丧礼和祭礼。
一
先说丧祭礼。
亲人临终前,家人围在床前跪拜哭泣,侍候断气,旧俗称“送终”。此俗还在。
人去世,将遗体转至中堂,放在门板上,盖上棉被,挂帷帐,俗称“小守”。亲友坐守通宵,叫“守夜”。全家举哀,子女儿媳披麻戴孝,贴白联,立孝堂,香案供奉灵前。这在《礼记》里称“小殓”。而《礼记》中的“大殓”,是指择定时辰,将遗体入棺木,俗称“殡殓”。
送葬前夕,要举办开丧大祭,由赞礼先生主持。孝男首祭,长子为先。长子头戴三梁冠,颈套苎麻,身披麻衣,腰系草绳,脚穿蒲鞋,手持孝杖,焚香献礼,哀哀跪拜。亲戚祭拜,穿戴白衣白帽白带。男亡,外甥头道祭;女亡,内侄头道祭。每人上祭,均行三拜九叩礼。赞礼先生读祭文时,祭者默哀跪听。子女亲戚的丧服,《礼记》里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楚门话里的“大斩小斩”就是“斩衰齐衰”的土称了。现在祭奠这环节,变迁为遗体火化,火葬场里遗体告别了。
接下来就是发丧,俗称“上山”。鸣炮开锣,仪仗先行,白旗白幡,长孙捧牌位(现为照片)。棺木罩上材套,四人或八人抬杠,孝男孝妇挽材杠,孝女紧随,亲友房族按辈分前后相继。
至于后面的道场“做七”,掺杂了道释,就不是儒家的礼法了。再说古时“丁忧三年”这个守丧的规矩,私下想想,老百姓可以免三年丁忧,官僚阶级丁忧三年,似乎是古代保持官员流动性的妙计。
《礼记》说:大夫卜宅与葬日,有司麻衣、布衰、布带,因丧屦,缁布冠不蕤。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示远也。玉环的丧礼和周礼比较,虽然有些出格,但大义基本符合。
二
再说婚礼。
旧时儿女婚事,明媒正娶。首先托媒说合,经父母双方同意,媒人才将女方年庚八字送往男方。男方父母请人排合,如无“冲克”,才定议亲。男方请媒人陪送小盒篮,内置钱币、衣料、首饰到女方,女方父母受聘礼,回衣料、子孙钱、红鸡蛋给男方。这是行聘,俗称“定头”。男方择定婚期,写成礼书庚帖加日子银、衣料等,由媒人送往女方。礼书庚帖双方各执一份,作为凭证,然后备办嫁妆,等候迎娶。接下来就是择定吉日良辰,四抬花轿迎娶。拜堂、喜宴、入洞房、送茶、回门等环节再一一展开。
《礼记·昏义》开篇: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是周礼规定的结婚六步骤。纳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征,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又叫纳币;请期,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其同意;亲迎,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
旧时楚门的婚礼,基本上是周礼的范畴。现在婚礼,除了自由恋爱,不奉父母之命,以及办结婚证,婚礼的程式依然沿袭周礼的基本大义。只是四抬大轿,换成了轿车;古代凤冠大衣,变成了婚纱。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玉环的乡风礼俗,至少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婚礼和祭丧礼。古代留下的风俗礼节,是儒家文化在玉环的深刻印记,成为当地文化的构成之一。
三
由礼法旁触,自然可以类通古代儒家文化核心在玉环的深度渲染。从敬祖、孝老这两个玉环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来看一看。
玉环重要的节日,基本都和敬祖有关。春节初二初三给祖宗上坟,元宵节在家堂拜祖宗,清明节更是传统的祭祖节日,七月半置办菜肴供拜祖先和外客,冬至和除夕也不例外。凡是重大节日,总是忘不了好吃好喝给祖宗。这是祭礼的一部分,直接体现了敬祖的内核。
孝老,养老送终,是传统美德,弃父母不顾,至今仍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被乡邻非议。父亲五十九岁、母亲六十岁,及六十以上“逢十”,都有拜寿礼俗。古法,大户人家中堂供果品寿桃,点寿烛,老人上座,晚辈跪拜,然后摆筵席;小户人家,一家团聚,给长辈添衣、吃长寿面。
世界各地走了不少,玉环人情浓厚。小孩出生,亲戚送月里,主人办满月对周酒;建新房拔栋桁,亲友前来贺喜;正月初四开始拜岁,晚辈拎着礼包去向长辈亲戚祝福问好。今天你帮我割稻,下次我帮你插秧;这次你帮我造房子,明年你造房子我来相帮。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玉环的人情除了形成礼俗,更多的则化为礼尚往来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