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依然说着和合物语

胡明刚 /文

建新姓胡,与我的胡通谱,同宗老本家。他是天台山东麓的泳溪人,祖上从奉化来。

建新与我一样,都是深山里走出来的,我沿着始丰溪漂泊到台州再漂北京,而他沿着扬子江漂到武汉当了一名船员。1998年他参加长江抗洪抢险火线入党,成为长江航运公司的骨干力量。这奋斗过程都是辛苦的,幸好他会写作,写新闻,写散文,写诗歌,写好了就投出去发表。领导识才,让他在单位里当笔杆子。建新想念年迈的父母,为尽孝回到了老家,曾在天台县明丰公司、天台和合文化园工作,尽管忙碌得喘不过气,但我认为这对建新来说,既是本职工作,也是事业的基石。建新静下心来把握机遇,写和合文化,作品问世越来越多。他在各级报刊发表了许多文章,被浙江省作家协会列为“新荷人才”,参加了许多文化研讨会和文学创作笔会,成果丰硕。

建新说要出书了,我很高兴。很快《和合物语》递了过来。我细细读,发现好多让我眼睛一亮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写一根藤。一根藤工艺的历史、特色、形制、技艺、工匠、文化等,逐一道来,如数家珍,这是发表于《山海经》名刊的封面重头文章。一根藤工艺是许多拷条和合的乡土杰构,美轮美奂,可惜目前天台山尚未有相关的专著出版,此文恰能填补空白。我想专著能珍藏于书馆,珍藏于名山,珍藏于爱书爱艺者手里,体现出真正永久的人文和学术艺术价值。

建新写到天台的满堂红婚俗,这是天台和合文化园的重头戏。他利用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把文章写得细致,感想独到,令我想起宁海的“十里红妆”。记得赵福莲女士写过《十里红妆》的专著,杨东标先生写过《十里红妆》的越剧,宁海十里红妆婚俗大红大紫,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十里红妆民俗博物馆的游客络绎不绝。文字宣传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建新还写了其他诸多和合民俗专题论文,对天台山和合文化寻根溯源,条分缕析,结合自己的探索与思考,观点新颖,并参加天台山和合文化国际研讨会,大有可圈可点之处。

天台山是中国和合文化的发祥地,自然绕不过寒山拾得丰干,绕不过寒岩明岩和国清,绕不过石梁华顶桐柏。为写这本和合文化专著,建新实地行走,细细领会和合山水和村落田野的精神。他几度寻访和合文化的圣地,追随寒山拾得的遗迹,感知和合生活的本原,在石怪岩奇的寒山古洞,五峰环抱的国清胜境,双涧回澜的丰干桥头,锦鳞翔集的鱼乐国度,在两龙争壑的石梁方广,在世外桃源的龙溪联志祠堂,在小城深处的让巷民居,在清幽安宁的泳溪故乡,逐一领略感悟。

书中所写到的,都是天台和合文化的标记,就如城乡随处所见的地方美食,作为乡土风物的重要组成,值得建新和我们细细品味。知味莫如故乡食,饺饼筒、糊拉汰、糯米粽、糊辣沸、五味粥、扁食、面干酒、和气汤,贯穿父老乡亲的日常生活仪礼。它们讲究五味调和,酸甜苦辣咸,色香味形声,食材火候刀工佐料口感,乃是真正的和合造化、精美文章,值得反复探究回味,建新体会得非常细致深刻。行走于美丽乡村,看农家劳作,观欢歌盛舞,政通人和,六时吉祥,这也是和合境界,只有亲临其境,才能入心入神,融合进自己美好的吟唱中。

建新讷于言敏于行,为人坦诚、朴素、认真、勤奋,表里如一。我被他写泳溪老家的文字所感动。他写父母,写外婆,写山中的劳作,都让我找回当年最本真的影子。当我看到他砍柴挑炭,听到他外婆说,“前面有蜜蜂在飞,我就知道那是丈夫,他在叫我回家”,内心抽搐了,旧时的我不也如此吗?他外婆的话,让我想起亡故了的母亲的山歌,而今再也听不到了。

建新的这本书,也有一些待完善之处,有的篇章描述欠精细,语言欠精到,意趣待营造,思维待开拓,胸襟须扩展,还得费些精力。而唯一能提升的方式,就是读书行路,读书拓思维,行路开眼界。

山河无尽,文章无界,而境为心造,与自然和合,乃是正理。我所说的境,为心境意境也。王国维说三境,一境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境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境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境,每个人的解释都不相同,建新也有自己的感悟,不必多言。无独有偶,丰子恺说,弘一大师从人生的一楼直接飞到三楼去了。我想,一楼仅仅为生计奔波活命,建新生计已解决,早已不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殚精竭虑。他不需要在一楼待了,他有文史文学写作的专长,就已噔噔噔噔爬上楼梯,到了二楼,把看到的天台山风物全给文学艺术化了,唱歌肯定比一楼响亮而且传得更广远。但登三楼难难于上青天,那是要形成高度独特的哲学思想智慧,并影响引领周边社会生活的。

三楼好,看日出,看山峰,看云海,风景更伟岸、更壮观、更和合,就像我们在华顶拜经台所看到的一样。“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但我们依然说着和合物语,正在努力达到。我将开怀大笑,合不拢嘴。我将与建新一道,触摸着美丽的华顶星空。

2021-12-11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31574.html 1 3 我们依然说着和合物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