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江良 /文
太宰治,本名津岛修治,日本小说家,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称“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他从学生时代开始创作,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戏剧等,1935年凭借短篇小说《逆行》入围第一届芥川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作短篇小说《维荣的妻子》和中篇小说《斜阳》《人间失格》等,被视为其小说代表作。他一生中有过5次自杀,最终于1948年跳玉川上水而亡,时年39岁,留下遗作《人间失格》。
2024年初,笔者花了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阅读了《人间失格》,感觉跟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颇为相似,两者皆系中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均为异类——叶藏和阿Q,描绘的都是其在社会上的遭遇,结局也几近相同——前者服安眠药自杀,后者被判刑枪决。因为那本收录《人间失格》的同名小说集封底印着鲁迅先生对太宰治作品的评语,以为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受了太宰治《人间失格》的影响。
然而,查询两篇小说的发表时间,发现《阿Q正传》(1921)比《人间失格》(1948)早了27年,而且还查询到太宰治于“1944年12月20日,为调查鲁迅于仙台的事迹,赴仙台”,并于“1945年2月,完成鲁迅传记《惜别》,朝日新闻社发行”,足见比鲁迅先生(1881-1936)小28岁的太宰治(1909-1948)还是鲁迅先生的“粉丝”。若说影响,更有可能是太宰治在《惜别》发行后的第三年,也就是他投水自尽前所创作的《人间失格》,受了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影响。
不过,两篇小说在主旨上有所不同,前者是通过叶藏“充满了可耻的一生”来表现“日本社会与现代人精神与感官世界的双重萎靡”,而后者除了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还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可以这么说,《人间失格》是一篇停驻于叶藏这个人物内在的作品,而《阿Q正传》则是一篇通过阿Q这个人物由内在向外界不断拓展的作品,也就是说前者更专注于人物精神层面,而后者把重心放到了对人物所处时代的观照上。
于此,也反映了两位作者不同的写作立场和风格。太宰治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他的自我告白,其文学的整体走向和脉络,就是“从对现实生活的恐惧,到生而为人的虚无感负罪感,因抓不到生活的意义而堕落颓废,终至死亡”,从而成为日本“无赖派”文学(通过描写颓废坠落的国民生活来追求思想的解放,抵制当时的社会思潮)代表作家;而鲁迅先生的作品更多的是希望对那个时代进行干预,他的作品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通过展现所处时代的弊端,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治疗”,因而被视为“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