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迪文
当今社会,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万物互联互通,网上购物、滴滴打车、扫码支付、预约挂号等无处不在的便利,让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无码不欢”的时代。尤其在疫情期间,移动端的健康码行程码更是随时可见、随处可用。
然而,就在多数人享受数字技术红利带来的便捷时,不少老年人却因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设备,成为“数字生活”的“边缘人”。冒雨去交医保,却被告知不收现金,只能手机支付;行动不便,却被银行要求做人脸识别,只能“腾空而起”;搭乘公交地铁,却被无健康码所羁绊,只能无奈下车……种种场景遭遇,让人们心疼的同时也不禁开始反思,一边是数字化、智能化的全面普及,另一边是老年群体在数字化面前的处处碰壁,这道巨大的“鸿沟”,该如何填平?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面对如此众多的老年人,应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着眼老人群体实际,关注老人需求,数字再好再迅捷,终究是没有感情的技术,而人心是鲜活温暖的,应用关怀和温暖将老人从“数字孤岛”中救出,让银发群体融入现代化数字化城市发展。
弥合数字鸿沟,在细节上应考虑更周到。要正视那些在数字浪潮中存在困难的特殊群体,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前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给当地无智能手机市民发放了带有二维码的卡片,供扫码时出示。“思路一变天地宽”,从“我扫你”变为“你扫我”,一个方式的小小改变,蕴藏着大情怀。公共服务的品质与底色应体现在诸如此类细节上,在治理手段上多下些“绣花功夫”,给老年群体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其跟上时代脚步,搭上数字“便车”。
弥合数字鸿沟,还应在服务上推进“适老”改造。通过设置便利窗口、开设绿色通道、配备专属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多元便利化服务,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在政务窗口推行“网上办”的同时,保留人工服务渠道,完善政务服务大厅老年人办事设施设备;医疗机构为无健康码老年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完善老年患者多途径预约挂号方式,配备就医引导员给予实时指导;金融服务业弹性配置服务力量指导,对一些年纪较大、行动不便的客户推出上门、远程办等柜台延伸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需求,给银发一族温情体验,展现社会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