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小事小情”的力量

王依妮参加台州企业文化论坛。

台传媒记者王依妮

2018年,我大学毕业,成为《台州日报》经济新闻部的记者,至今,已匆匆四年。

入职后,部室主任林学富把我和另一位新同事叫到办公室,建议我们多写、多跑,在采写报道时要学会积累,多思考读者所关心的问题,有吃不准的题材就多问多学,他随时欢迎。林主任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鼓励,这也成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一课”。

初入行,一切都是新鲜有趣的。新闻每时每刻都有,非科班出身的我,切实感受到跨过这道“门槛”的艰辛。记得2019年3月,我参加市金融办组织的科创板上市座谈会,到场的拟科创板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中有一家医药企业,在企业负责人提问环节,提到许多专业术语。会后,似懂非懂的我反复听采访录音,再根据谐音去网上检索,对照采访本修改整理、消化已有的素材,终于“真相大白”。都说记者要做“杂家”,这便是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的一个小小截面。

同年,“好产品 台州造”大型系列服务活动如火如荼。为何台州智能马桶产业和泵业少有合作关系?一次产业对接会后,这个问题充分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没有直接的答案,需要记者以“深观察”求真、求解。

在采访前,我花大量时间做了采访提纲,接下去的几天,我紧锣密鼓地采访了行业协会以及各家企业负责人。

时任浙江大元泵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的韩元平先生,对这个问题也非常关注。一个周末的早晨,他特意驱车赶来受访,令我颇感意外惊喜。采访者和受访者都希望以报道为产业发声,大家的劲往一处使,让这次采访尤为顺利。之后,我将所见所闻所感付诸文字,这篇报道也拿下了市级新闻奖。

最开始想做记者,并将其作为我的第一份职业,纯粹是喜欢和文字打交道。而今,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我切身体会到,做记者,时时刻刻需要与人打交道,仅靠情怀和理想远远不够,用心跑线、深入挖掘才是职业真谛。

2020年4月,我到台州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首席护士许婷婷的家中采访。那一年,许婷婷作为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奔赴一线。说到感人处,其母在一旁心疼得落泪。中途,邻居阿婆上门拜访,她的只言片语,也透露出生活中对许婷婷的认可。作为跑线记者,我被这些真实又细腻的“碎片”深深打动了。人与人的相互认知,常常由许多个有血有肉的侧面拼凑而成,看到的面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更为完整、真实地还原出具象的人,这也是到场采访才能领略的魅力。

跟进白水洋镇系列文体活动,常常是在周末一早举行,考虑车程,我常需要早上五点左右从家中出发,有时提前赶到现场,随手摄录精彩花絮,如今,我也成了户外活动的参与者;参与“问道长三角·走浙十城”重大主题报道,我两次走出台州,在温州、金华、绍兴等地留下了采访足迹,在绍兴大禹岭,我还当了一回出镜记者;跟着渔业部门出海巡航,从最开始会晕船,到现在能在甲板上站立,举着手机录像……

文者,贯道之器也。跑经济新闻的记者,报道领域很广,可以宏观到行业发展,也可以细微到老百姓的“菜篮子”,通过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折射社会发展亮点,报道广大读者有共鸣、看得懂的好新闻。在信息爆炸性增长的时代,新闻工作者肩上的担子也前所未有的重,作为民意的“晴雨表”,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怎么报道,都包含着立场、观点和态度,需要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当记者,都是写别人的故事,写自己很难,“小事小情”太多。在这条一往无前的路上,我始终心存感恩,每位领导、同事,每位采访对象,他们都是我成长的指导老师。

2022-12-30 4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63358.html 1 3 “小事小情”的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