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单露娟
2017年1月至今,我在新闻行业已经工作6年。这些年,我的足迹遍布台州各县(市、区),采写过数百篇大大小小的稿件,体会到记者职业的艰辛,也收获了成长。
作为文化新闻部的记者,我接触最多的是人物通讯稿、文化快讯以及对当下时事热点的深度报道。我知道要写好一篇稿子,好的文笔固然重要,更离不开记者本身的勤奋和努力。
我分享两次印象深刻的采访经历。
2018年3月,台州的一名考古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消息——临海市牛头山水库库区的一个峡谷里有远古岩画。奔走在文化线,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是不是真的?实地探探不就清楚。
在对方的带领下,我和部门的一个老师驱车从椒江赶到牛头山库区。这还不是终点,我们又往库区深处徒步近四十分钟,才在一处山脚下看到了掩埋在杂草丛中的岩石一角。因为多年来乏人问津,此岩石大部分岩体掩盖在泥土底下。经过清理,这块长约2米、宽约1.5米的刻有图案的岩石露了出来。
岩石上的图案多样,排列密集,由多个“田”字格形、人物形、鱼骨形等符号组成。它们线条流畅,笔划粗犷有力,线条仍有1厘米粗、0.3厘米深。
当天,临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彭连生也一起参与考察,并拍摄了影像资料。之后,他与省里专家探讨、鉴定此处岩画年代,保守估计是距今3000—4000年之间的新石器时代。
鉴于此处岩画周围曾有古村落和古寺庙,山地上可找到宋明时期的砖、瓦、瓷器等残片。它还与小芝峙山头遗址(8500年前)相距不到10公里。彭连生表示,根据周边环境推测,这些岩画的年代早于4000年前也是极有可能的。
对于这个发现,我很兴奋,回来后,立马写下《临海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岩画,估计距今三四千年》一文。
这篇稿子刊登后,社会反响热烈。后续又有考古爱好者提供了线索,三门、仙居多地也发现了类似古岩画。我一一探访。
这些岩画多在山林草木茂盛处,探访途中,我穿上长袖长裤,裸露在外的脚踝和手还是被蚊子咬出了很多包。可是,我还是觉得很开心。我的报道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古岩画,也为专家们进一步研究台州岩画提供了依据。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2020年。
那年8月,我接到一个采访任务,为“台州百匠探寻”栏目供稿,寻访一名老鼓匠的故事。
经过了解,我得知在临海市邵家渡街道枧桥董村,家家户户制鼓成为当地特有的文化现象。做鼓,不仅是邵家渡人谋生养家的手段,更有传统工艺的传承。于是,我将采访对象的目标缩小在这个村子里。
许是运气好,9月初我开车路过这个村,刚好看到有一户人家正在门口制鼓。表明来意,对方欣然接受采访。
制作一面邵家渡鼓包含10多道工序,几乎全靠手工完成。每一道工序都是极重的体力活,又极具技术含量。当天,鼓匠董仁多和侄子忙活了一下午也只拼好了鼓身,接下来还有打磨、蒙皮、批腻子等众多环节。
经过一下午的采访,我对董仁多的故事已经了解得差不多。如果为了省事,此时,我可以结束采访,回去写稿。但是,为了能够更加详细、生动地描绘出老人制鼓的过程,深入了解这项民间工艺,我决定继续追踪采访。
那一个月,我多次往返于椒江临海两地,最终见证了一个直径两米多的大鼓从无到有的过程,感受到邵家渡鼓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写下《董仁多:鼓声铿锵》一文。这篇稿子获得了领导跟同事的肯定。
这些经历让我知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必须脚下有泥、心中有光。未来,我也会坚守在每一个新闻现场,记录下真相,串联起情感,讲述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台州故事。